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洛阳)“自延骷(里)以西……望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伊洛之间,夹御道,东有四夷馆……道西有四夷里;一曰归正,二曰归德,三曰慕化,四日慕义。……市东有適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退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延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酒为业……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星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车为事……。”
    ——(北魏)杨衙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  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唐初长安城)“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昏而闭,五更而启”。……“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中使郭里曼酒醉犯夜,杖杀之。”
    ——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

    材料三 (北宋东京)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南通一巷……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可容数千人。……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乃马行街也,人烟浩闹。……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洛阳城市里、坊命名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城市有哪些新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海南省模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洛阳)“自延骷(里)以西……望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伊洛之间,夹御道,东有四夷馆……道西有四夷里...” 主要考查您对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北魏移风易俗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 北魏移风易俗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宋代以前的市:
(1)在城中特定位置、市和坊严格分开
(2)受官府严格控制
(3)有时间控制
2、宋代的市:
(1)打破市和坊的限制
(2)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3)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早市)


古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1、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2、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3、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城市的繁荣:

1、周秦迄唐代:
(1)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2)坊市分开;
(3)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宋:
(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3)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
3、明清:
(1)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2)手工业技术发达。

城市的发展:

古代的大都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繁荣的南方大都会:扬州、成都等.


政治中心城市商业活动限制的逐步松弛: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西周至唐朝,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
自周秦迄唐代,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市处于城中的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否则视为非法的私市。
这时期,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西周官府对市场交易直接管理,与这一时期实行的“工商食官”政策密切相关。商人都是官府(贵族)的奴仆,为官府服务,商业活动自然也由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自由商人。但历代统治者出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需要,继续推行对商品交易场所进行严格控制的政策。
2、宋代开始,打破坊市界限。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宋代,市墙、坊墙均被拆毁,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设市,形成街市。
宋代,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了。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经济城市的兴起:

1、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城镇的兴起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从长安向西,敦煌、楼兰、龟兹、于阗、莎车、疏勒等,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兴盛起来。
2、唐宋时期的港口城市
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广州之外,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等都繁盛一时。
各港口城市来自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欧洲各国的“蕃客”云集,船舶数不胜数,货物堆积如山。
唐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经常被阻断,中西交流的主要通道转到海上,伴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港口城市迅速繁荣起来。
3、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城市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城镇的兴起,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是我国古代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的重要表现。


“汉化”措施:

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推动鲜卑族向汉族同化的措施。孝文帝基于对汉族先进文化优越性的认识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出发而自觉主动地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从生产、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全面接受汉族文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移风易俗(后期改革的重点):

1、重点: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目的:孝文帝亲自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3、措施:
①易服装: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495年十二月二日,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
②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于是,当时,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因为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主认为他们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独孤氏改姓刘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等。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④通婚姻: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⑤改籍贯:孝文帝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数间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个体农民。自从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一带,即有魏孝文帝的长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庄帝的静陵。
4、作用: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统治模式转化。


北魏文化的发展:

魏孝文帝推行以汉化为主题的改制之后,先进的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被广泛接受和全面普及,使当时的北方地区文化出现了一个中兴的形势。这表现为,第一,学校得以迅速恢复,读书士人数量激增,儒家学说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史载“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地,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大者千余人,小者犹数百”(《魏书·儒林列传》)。第二,整体学术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由于社会相对安宁,许多士人能够专心治学,这就使得当时的文学、经学等学术领域都呈示出欣欣向荣、兴旺繁盛的局面,出现了一批价值极高的传世之作,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齐民要术》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晋永嘉之乱以来,北方中原地区“礼乐文章扫地以尽”的格局。第三,在鲜卑族人当中,涌现出许多熟悉汉文化,并对汉文化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物。孝文帝提倡汉化的政策导向,鼓励了不少鲜卑族贵族积极接触和学习汉文化,他们中间熟读汉文典籍,善于吟诗作诗者不乏其人。如《切韵》一书的作者陆法言,就是鲜卑族步六孤氏人,他从只会讲鲜卑语到精通汉语音韵,成为汉语研究方面的专家,这一事实本身,就突出反映了孝文帝改制的成效以及北方文化总体水平的提升。

孝文帝改革祭天礼仪:

鲜卑拓跋氏先世所崇拜的天、神和汉族所崇拜的天、神,有很大的不同,这样反映在祭天的仪式上亦颇不一样。如北魏前期有一种“西郊祀天”的仪式。据《魏书·礼志》记载,西郊祀天之日,“帝御大驾,百官及宾国诸部大人毕以至郊所”。致祭时,挑选皇室子弟七人,“以酒洒天神主”,并用女巫在祭坛上摇鼓作法,然后“帝拜,后肃拜,百官内外尽拜”。这些情况说明拓跋氏贵族一直保持着自己民族古老的原始崇拜。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下令废除了“西郊祀天”仪式,而在作出这一决定的前数年,孝文帝已经开始采用汉族帝王的祭祀天地的仪式,圆丘祭天,方泽祭地,以祖宗配天。放弃本部族崇拜的天、神不祭祀,改而祭祀汉族的天、神,这本身表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已广泛贯彻到礼乐制度建设的方方面面了。

鲜卑拓跋氏贵族与汉族世家的联姻:

在统治阶级内部,婚姻不是一种个人的意愿,而往往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维系与巩固家族利益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它来攫取或拓展最大的政治活动空间。这一点在孝文帝倡导的拓跋上层与汉族世家大族的互通婚姻中有很切实的反映。为了巩固两族地主阶级的统治联盟,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联姻,他自己将中原世家大族之女纳入后宫,据《资治通鉴》记载,“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义、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充后宫,陇西李冲……当朝贵重,所结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与此同时,孝文帝还替他的五个弟弟聘娶中原汉世家大族之女为妻,这些世家大族之女,不是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就是出自陇西李氏。
婚姻是双向的,孝文帝在倡导拓跋贵族娶汉族世家大族之女的同时,又鼓励北魏公主下嫁汉族地主,如范阳卢氏“一门三主”:卢道裕尚献文帝之女乐浪长公主,卢道虔尚孝文帝女济南长公主,卢元尚孝文帝女义阳长公主,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这种胡汉通婚的做法,大大加快了鲜卑族汉化的速度,争取到了一大批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拥护和支持。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洛阳)“...”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