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1809年6月30日,以奥马尔·麦克莱姆为代表的长老联合马木路克包税人聚集在爱兹哈尔清真寺抗议穆罕默德·阿里侵犯他们的利益。……奥马尔·麦克莱姆扬言,倘若阿里执迷不悟,他准备向素丹提出控告,号召埃及人民起来推翻他的统治,他说:“穆罕默德·阿里是我扶上台的,我保证也能把他赶下台。”
    ——《埃及近现代简史》

    (1)材料一中,三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最终,卫鞅的观点被秦国统治者采纳,试简要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阿里改革怎样触动了长老阶层的利益,从而引起了他们的强烈抗议?斗争的最终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专项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三代不同礼而...” 主要考查您对

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商鞅

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商鞅
  • 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

商鞅——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少好刑名之学”: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汉族。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因变法有功,秦孝公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何谓“刑名之学”?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指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商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魏国。早年的学术积淀使商鞅满怀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豪情,学成之后,他即开始寻找“栖身之佳木”。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一跃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来到魏国,在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负责教育王侯大臣们小老婆所生的儿子)。不知道是商鞅的不幸,还是魏国的不幸,就在公叔痤决定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时,公叔痤已被病魔夺走了大半条命。他只能竭尽余力,告诉前来探病的魏惠王:“我死之后,希望您能以举国之事,听候商鞅的调遣。”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人才如战略物资,自己不用也不能资敌。惠王认为公叔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转而告诉商鞅,并要他赶快离开魏国。魏惠王和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失之交臂。后来,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强大。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河西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3、投奔秦国,支持变法:
秦孝公,姓嬴,名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战国时代秦国有名的一位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干过两件大事,其一是迁都咸阳,其二是任用商鞅变法。
他21岁登基,即位后征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发布求贤令。大意是:往日秦国自穆公管理期间,修德行武,东边平乱了晋国,以黄河为界限;西边霸占戎翟,开地千里。天子向秦穆公致伯,诸侯前来祝贺,为后人打下了基础,大业有望。其后君历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昏政,内乱频出,外患交迫。三晋攻夺我河西,诸侯都蔑视我秦国,再没有比这更让我感到羞辱的事了。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想收复穆公打下来的土地,振兴秦国。我想起先君的作为,痛恨在心。各位贤士群臣有能出长策奇计让秦国强大者,我则封他为官,与他一起分享秦国。
商鞅得知消息后,携吴起的《法经》入秦。通过他在秦国的熟人、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荐三次拜见秦孝公。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变法革新。


商鞅三次见秦孝公:

第一次见面,商鞅还弄不清秦孝公的想法。他试探性地从三皇五帝讲起,大谈帝道,还没说完,秦孝公已经打起了瞌睡。事后,秦孝公怒斥景监:“你推荐的什么朋友,就知道夸夸其谈.”见到秦孝公的这个反应,商鞅反而高兴了:“原来秦公的志向不在帝道。”第二次见面,他又从王道仁义讲起,秦孝公的兴致比前一次好点了,但还是觉得不着边际,哈欠连天。商鞅更高兴了:“秦公志不在王道。”
于是,第三次见面,商鞅劈头就问:“当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难道不想开疆拓土,成就霸业么?” 秦孝公立刻精神了,他要的就是霸道!听着听着,他不由自主地向商鞅靠拢。最后,秦孝公不再矜持,激动地握住商鞅的手:“请先生教我。”
说服了秦孝公,商鞅的强国大计只是销售了一大半。秦国的重臣还对变法有所保留,甘龙、杜挚等人,就对商鞅的一套毫不买账:“商鞅来自外国,他根本不了解秦国的实际情况,国君不过是被他的花言巧语迷惑而已。”
聪明的秦孝公并不急于表态,他要看看商鞅如何应付——如果你的变法政策连大臣都说服不了,还如何推行全国?商鞅站了出来,和群臣展开了一场著名的“答辩会”。甘龙说,要效仿先圣。商鞅就历数那些成败君主,凡是有作为的必有所创造,有所超越,陈陈相因导致衰亡,顺应时势才能大展宏图。一番滔滔雄辩,把对方驳斥得哑口无言。
说服了大臣,商鞅的变法政策还只在朝廷站稳了脚跟。但是,老百姓会相信你的新政策吗?商鞅想到了一个办法。一天,商鞅亲自来到国都的南门,令人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百姓不知所以,纷纷前来围观。商鞅宣布,能把这个木头扛到北门,即赏十金。“这可是重赏啊!”人群中一阵惊叫,却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商鞅果断地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个年轻人出来试试运气了,他轻松地把木头搬到北门。众目睽睽之下,商鞅当场付款。


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埃及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

原因: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经过:

起义名称  时间 背景 结果 影响
开罗人民首次起义 1798.10 拿破仑入侵埃及 遭镇压 掀开埃及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序幕
开罗人民第二次起义  1800 英国和奥斯曼军队联合攻打法军 持续一个多月 加速法军失败
开罗人民第三次起义 1804   马木路克卷土重来,横征暴敛 胜利 穆罕默德?阿里加入起义,奠定改革基础

穆罕默德·阿里掌权:

1805年,埃及立法会议宣布废黜帕夏,拥戴穆罕默德?阿里为埃及帕夏,并得到奥斯曼素丹的承认。

阿里政权面临的内外形势: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直接原因)
(1)国内:
①埃及人民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日益高涨;
②马木路克仍控制着埃及的国计民生;
③宗教长老特权阶层的威胁。
(2)国外:
①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侵略步伐没有停止;
②奥斯曼素丹不愿意放弃对埃及的统治。
(3)改革的目的:富国强兵。


埃及国内的三大政治力量:

①马木路克: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前的马木路克王朝的统治者。原意为“奴隶”(mamluk),曾是埃及阿尤布王朝时期从中亚买来的军事奴隶。马木路克的统治。政治上,由担任各地的地方长官,到18世纪末架空甚至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帕夏;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租税;军事上,单独组建近卫军,争权夺利,互相攻伐。
②帕夏:土耳其派遣驻埃及的总督,代表素丹,是埃及的最高行政长官。
③近卫军;有土耳其近卫军和马木路克近卫军两类。



改革土地制度:

1、措施:
①取消包税人的免税地,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
②没收违规的宗教地产,打击宗教势力;
2、原因:
宗教长老阶层是埃及特权阶层,他们在推翻马木路克统治,反对英法殖民统治和穆罕默德阿里上台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势力日益膨胀。长老阶层原来就有许多宗教地产,又夺得了许多马木路克的土地,逐渐成为骄奢淫逸的封建主,引起人民不满,对阿里政权也构成威胁。
3、内容:
1809年法令规定: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对宗教地产的证件重新查验,把那些没有地契或地契不合规格的宗教地产收归国有。接着开展土地普查,没收了许多违规的宗教地产。
4、影响:
这些措施打击了宗教势力,削弱了宗教对政治的影响。


阿里的“鸿门宴” :

1811年,阿里邀请开罗附近的马木鲁克大小头领及其随从470人前往萨拉丁城堡出席宴会。平素骄横惯了的马木鲁克头领根本不会想到阿里敢把他们怎么样,因此他们只带了少数随从,肆无忌惮地前来赴宴。宴会结束后,早有准备的阿里立即对疏于防范的马木鲁克首领发动突然袭击。通向大门有一段石头垒成的高墙,前面是狭窄的下坡石阶小道,当马木鲁克们经过此处时,阿里军队突然从高墙上推下无数块大石头,把他们砸得抱头鼠窜,与此同时,密集的子弹又毫不留情地雨点般飞过来,结果只有一人漏网,其余的全部被歼。紧接着,阿里在全国展开大搜捕,一共消灭了1000多人,残余分子或仓皇逃窜各地,或就地宣誓效忠阿里。至此,统治埃及达500年之久的马木鲁克作为一股政治势力不复存在。

长老阶层:

①长老的含义:这里所谓的“长老”指的是伊斯兰教长老,是伊斯兰教最高教职称谓,是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学者的尊称。不同时代、不同教派互有差异。约始自11世纪,原为荣誉称号,后为国家任命的最高教职。
②长老阶层则是拥有伊斯兰教最高教职的这一部分人,他们自成系统,不从政府领取薪俸,而以当地的宗教产业为生。在土耳其人统治的数百年间,宗教田产逐渐增多,而且部分长老成为包税人。长老阶层在十八世纪埃及社会中,是最活跃、最富裕的社会阶层之一,在埃及人民中间处于“领导”地位,并在马木路克执政期间和法国人统治时期,在政治上起了显著有益于人民的作用。19世纪初,这个阶层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正是这些长老,在拥立穆罕默德·阿里一事中起了最大作用;也正是这些长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穆罕默德?阿里扫清执政初期所遇的重重障碍,毫无疑问,长老通过这些行动,自己的政治势力也有很大发展,在1806-1807年这段时间里,阿里还没有流露出对长老们的不满情绪,但他又不愿看到长老势力的日益壮大。阿里在感到羽翼丰满后,于1809年颁布法令,削弱长老势力,1813年,政府通过丈量土地又没收了许多超过证件规定的宗教地产。从此,长老阶层的地位江河日下,不再是政治舞台上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③废除包税制,改革赋税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度由没收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的土地到正式废除包税制,通过这种渐进的方式国家逐步掌握了土地。再将土地分配或分租,既构成了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又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赋税制度的改革,将各种捐税折合为单一的土地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地制度的改革承认了土地占有者的转让和抵押权,实质就确立了土地的私有制。
影响:穆罕默德?阿里消除了马木路克和长老阶层对政权的威胁,巩固了统治基础,为进一步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