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小姜参加了央视《联合对抗》栏目,如果你是一位场外观众,只要帮助他找出下面正确的选项,小姜就可以顺利过关
    [     ]

    A.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迁都长安
    C.赤壁之战曹操败北
    D.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西汉
    本题信息:2011年江苏期末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小姜参加了央视《联合对抗》栏目,如果你是一位场外观众,只要帮助他找出下面正确的选项,小姜就可以顺利过关[ ]A.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 主要考查您对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赤壁之战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 赤壁之战
  •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君主专制:
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王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焚书坑儒:
秦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焚毁书籍、坑杀儒生的措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凡秦书以外的史书以及非博士收藏的“诗、书、百家语”全部焚毁,民间只准保留医药,卜书、种树之书;民间藏书限期交官府焚毁,谈论诗书者处死。公元前212年,以“谣言以乱黔首”捕捉方士和儒生460人,全部坑杀与咸阳。焚书坑儒是秦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极端手段,对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书同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丞相李斯,中书府令赵高等对文字进行整理。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更为简化的字体,整理出隶书。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

车同轨: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


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的主要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的决策与执行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帝位的终身制和皇位的世袭制;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权利的高度集中,地方自主权限有限。
2、两对基本矛盾贯穿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的始终:
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二是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2)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政和监察。(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
(1)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2)统一度量衡
3、思想文化上:
(1)统一文字(小篆-隶书)(2)实行“焚书坑儒”。
4、军事上:
(1)北击匈奴,修筑长城。(2)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的表现:
 

“皇帝”名字的由来: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觉得自己的功德超过了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示不出不出他的伟大,也不能让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们商议改帝号之事。丞相王绾禀奏:“三皇五帝的名称,是天下共主,实际上本身所占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自商周称王后,才真正拥有天下,而且周维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认为王的称号最好。”   秦王嬴政不悦,道:“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的朝代。”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建议称泰皇。”秦王政一听高兴的说:“泰皇仍与以前分别不出来,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另追尊庄襄王为太上。”就这样,赢政被称为“秦始皇帝”,通称“秦始皇”。


 


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与208年南下,首先击败刘表和依附刘表的刘备,占领荆州,进逼孙吴。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此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巩固江东,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和益州。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赤壁之战示意图:
 

赤壁之战的过程:
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率大军,自宛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为了解决由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以及引发人民的反抗起义,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484-486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第二次是在494年迁都洛阳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

均田制:
北魏时期推行的土地政策和赋役制度。485年,北魏政府采纳汉族地主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主要内容有:
1、丁男(15岁以上)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妇女受露田20亩、麻田5亩。实际授田时,露田加倍。
2、奴婢和平民授田数目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头。
3、狭乡之民可以迁往宽乡授田,宽乡之民耕垦不受限制。
4、地方官吏岁官府所在地就近授田。均田制使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小块土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均田制为隋唐所沿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实质:
是北魏一次自上而下的以学习汉族先进政治、经济、文化为主的以维护鲜卑族封建统治的改革。

曹魏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的均田制的对比: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期的措施:
1、政治上:
(1)整顿吏治:地方长官的任期按政绩好坏觉定,不固定年限;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并加大反贪污力度,树立御史台的权威。
(2)下令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为以邻长,武邻为一里长,五里为一党长。长官均由办事能力强和谨守法令的人担当,负责管理农民、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北魏的基层机构更加完善。
2、经济上:
发布均田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
北魏孝文帝第二次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494年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2、学习汉族文化。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汉人说汉话,以消除民族间交往的语言障碍;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止穿领小袖的胡服,仿南朝的服装制订官吏,妇女的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北魏孝文帝:
 

如何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孝文帝改制是西、北各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融合的一次总结。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族融合的成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自己民族的旧风俗,冲破重重阻碍,毅然进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是,孝文帝在汉化改革中将已腐朽的门阀制度引入北朝,并加以强化,则带来了以后北魏统治者腐败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发现相似题
与“小姜参加了央视《联合对抗》栏目,如果你是一位场外观众,只...”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