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外交活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离不开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与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l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为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什么原则?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中国北京的机场。尼克松走下舷梯,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向前来迎接的周恩来伸出手。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达一分钟之久,周恩来诚恳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
    ——岳麓书社《政治文明历程》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促成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中国外交活动大事年表(节录)
    1981年中国当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人权委员会成员国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于次年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
    1996年中俄等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了定期会晤的“上海五国机制”,后来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
    2001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在新时期参与国际事务的主要表现。这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本题信息:2012年山东省中考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秋香(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外交活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离不开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 主要考查您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中国)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中美关系正常化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 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 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中国)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1)新中国建国的第一年我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的外交政策。
2、提出:
(1)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缅甸时与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尼克松访华:
文革后期,中共开始考虑缓和与西方的关系,中美之间展开秘密谈判。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中国访问于2月28日中美双方签订的友好声明,内容是:1.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2.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3.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4.任何一方不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和谅解。台湾问题:中国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反对“两个中国”。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美关系:
1、建国后----60年代:敌对。

原因:
(1)企图变中国为自己的殖民地野心不死,在中国扶植的代理人蒋介石被打倒,亲自干涉中国内政。
(2)杜鲁门主义和冷战的影响,敌视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企图将社会主义政权扼杀在摇篮内。
表现:
(1)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意图与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并且派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公然干涉我国内政。
(2)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代表地位,并且实施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3)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2、70年代:逐步缓和

原因:
(1)美国方面:美国孤立中国的计划失败,美苏争霸在70年代美国处于守势,并且中苏关系破裂,美国开始考虑改善通中国的关系。
(2)中国方面:苏联陈兵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威胁,美国在亚洲地区属于战略收缩和保守的倾向,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对付苏联的威胁,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用作用。
过程:
(1)1971年,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2)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20多年代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的一部分。
尼克松访华: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美国的蓄意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国民党集团长期非法窃据。中国政府始终不渝地争取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直到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终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时间:1971年10月25日
2、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这是中国、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在这个问题上主持正义的其它国家经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巨大胜利,是中国外交工作一次重大突破,是国际反华势力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图谋的彻底破产,而且说明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革命,改变世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超级大国在联合国以及世界各种事务上为所欲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3、另外,中国在一些大的问题上,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积极为他们伸张正义,坚定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他们争取应有的权利。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惟一的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中国与很多发展中国家有共同的遭遇,能深刻理解他们的需求。


中国为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斗争 :                             
1945年6月,包括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了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执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却仍被中国人民推翻了的蒋介石集团所窃踞。
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50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第五届联大否决了苏联和印度分别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  
1951年,美国操纵第六届联大否决了苏联等国代表提出的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问题列入联大议程的提案,并通过了“延期审议”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议。
1961年,第16届联大决定将中国代表权问题列入联大议程。这是对美国为阻挠恢复新中国合法权利而设置的重重障碍的重大突破。  
1971年7月,美国仍然继续阻挠联合国正确解决中国代表权问题。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59票反对、55票赞成、15票弃权否决了所谓“重要问题”案。接着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获得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就是联合国历史上著名的联大2758号决议,它从政治上、法律上、程序上公正彻底地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这是中国外交工作一次重大突破。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总部设在新加坡。它在推动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加强成员间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亚太区内各地区之间促进经济成长、合作、贸易、投资的论坛,始设于1989年,现有21个成员经济体。亚太经合组织是经济合作的论坛平台,其运作是通过非约束性的承诺与成员的自愿,强调开放对话及平等尊重各成员意见,不同于其他经由条约确立的政府间组织。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
1.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时间:
2001年10月21日
3.地点:
上海
4.主题:
“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5.内容:
(1)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亚太经合组织政策框架等问题;
(2)通过了《上海共识》。
(3)会议结束时,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
6.意义:
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含义:
我国一向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目标。




全方位外交政策:
1、背景: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随着拨乱反正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党和政府在总结建国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准确分析判断国际形势,对我国外交政策作了适时调整。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由于普遍受到1973年经济大危机的冲击,经济长期陷于停滞和徘徊的困境。国际形势向着“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方向转变日益明显。争取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有了客观可能。同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主观条件。
2、内容:
(1)把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确定为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长时间的和平环境。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赋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即不结盟。
(3)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高到突出地位,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划线,发展同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
(4)中国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5)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6)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我国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新时期中国的外交调整:
(1)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事务。
(3)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4)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6)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1)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2)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3)归功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4)国际形势的变化。
2.意义:
为我国的现代化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给我们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发现相似题
与“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外交活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国际事务...”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