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政治

首页
  • 单选题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是
    A.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B.消灭富农经济
    C.保存富农经济D.限制富农经济

    本题信息:政治单选题难度容易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本试题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是A.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B.消灭富农经济C.保存富农经济D.限制富农经济” 主要考查您对

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一国首先胜利”论与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 “一国首先胜利”论与十月革命
  •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帝国主义是腐朽的资本主义的原因:

帝国主义的垄断实质,决定了帝国主义具有寄生性、腐朽性。

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表现:

帝国主义的垂死性,集中表现为三大矛盾的发展和计划,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革命的爆发第一个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个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第三个矛盾,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垄断产生的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落后国家能够率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并且取得胜利的原因:

这既是本专题的重点又是难点。归根到底,落后国家能够率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并且取得胜利,这是国际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这种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使其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从国际、国内环境及理论准备方面进行理解。
从国际环境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使整个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就将其战争、压迫、掠夺的反动本性暴露无遗。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力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国家的残酷压迫和疯狂掠夺,加剧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激化,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这里爆发就是在那里爆发的特定国际环境。
从国内环境看,发生革命的根本原因则在于落后国家统治阶级的反动和社会制度的腐朽。一方面,资本主义使社会生产力从手工作坊发展到大工业时代,形成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落后国家遇到了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国际资本主义和本国反动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达到了极端残忍、极端野蛮的地步。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自身却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不能得到保障。整个社会被推到了崩溃的边缘。除了革命,已经没有任何别的出路。
从理论准备看,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为了争取民族解放和自身解放,同帝国主义列强和本国反动统治阶级进行过多次顽强的斗争,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武装,都失败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理论,它由西向东的传播,给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送来了新的思想武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一经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他们反对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就由自发走向自觉,从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是唯一的出路。 俄国这一比较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

这一专题的教学是从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讲起,要着力讲清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为什么能冲破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在一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重点,也是理论难点和争论焦点。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计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国家“同时发生”。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等人教条式地理解为工业最发达、工人占大多数的国家才能发生革命,认为列宁在小农众多的俄国提出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是“讲梦话”;苏维埃政权是“活不成”的“早产儿”。苏汉诺夫还写书说“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程度”。这些机会主义者都不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无视发生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及其综合作用,只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用庸俗生产力论反对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1923年列宁写了《论我国革命》予以批驳。邓小平说:“列宁在批判考茨基的庸俗生产力论时讲,落后的国家也可以搞社会主义革命。我们也是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对于这个问题,教学中要全面阐释,不能片面化。一是“一国胜利”论是发展而不是否定“同时发生”论。二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首先突破,但革命成功后生产力必须经过长期的巨大的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取得全面胜利;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仍需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奋斗。急于求成,往往适得其反。
本专题讲十月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是用历史实践证明:一国不仅能夺取政权,而且能建设社会主义,经受住血与火的考验,并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然而苏东剧变前后,国际国内都有人说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搞革命和建设是超越历史阶段,犯了原罪。认为十月革命是钻了世界大战的空子取胜的,建设起来的并不是社会主义。又说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斯大林时期就患了“不治之症”等。
教科书对这些争论问题没有直接涉及,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必引出这些争论,但教科书实际上从正面作了回答,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着力从正面把我们的观点讲清楚。教科书分析了帝国主义的三大矛盾和发展不平衡加剧,怎样形成了薄弱环节,俄国具备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十月革命的爆发和胜利是必然的,具有伟大意义。又讲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经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于1936年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就肯定了苏联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也正面讲清了列宁去世后由斯大林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功绩,在辅助文中还讲到斯大林1941年的红场阅兵和邱吉尔对斯大林的评价。苏东剧变发生在十月革命74年和斯大林逝世38年以后,其外因主要是帝国主义的软硬兼施,特别是搞和平演变,从动摇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入手。内因主要是党的领导集团和路线蜕化变质,背离马列主义基本原则,致使国家的基本制度、党与群众的联系、党内的民主团结遭到严重破坏,垮下来就不奇怪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实际上是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在新的条件下的表现。苏东剧变,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证明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破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其一,提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迫于战争和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实行的。就其客观原因而言,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旧俄国的沙皇统治,加上连年的战争,使整个俄国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
二是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爆发以后,苏维埃国家的处境更加艰难。为了应对严峻的战争考验,赢得战争的胜利,保卫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非常的政策和措施。

其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从粮食垄断专卖到余粮收集制。鉴于严重的饥荒和粮食的极度缺乏,1918年5月,人民委员会发出由列宁签署的粮食专卖法令,授予粮食人民委员部征购和供应粮食的非常权力,派出工人征粮队到农村征收粮食。但是,征购来的粮食远远不能解决国家粮食工作方面的困难。为此,10月30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又发出了征收农产品实物税的法令,规定必须在交纳实物税后的粮食才能按国家价格出售或收购。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在产粮省份收集归国家支配的粮食和饲料》的法令,规定:“为满足国家需求所必要的全部粮食和谷物饲料,摊派给各产粮省份向居民征收。”1月21日,人民委员会又进一步发布《关于采购食品》的法令,除对基本食品(粮食、砂粮、茶叶、食盐等)实行国家垄断,严禁私人贸易外,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大规模收购其他重要产品。苏维埃政权在发布以上两个法令时,并没有对这一政策作出明确的概括,直到1919年11月18日列宁在党的农村工作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时,才明确地把这一非常政策称为余粮收集制。
○加快工业国有化步伐,剥夺剥夺者,加强对资本的进攻,结束对工厂的工人监督,从没收大企业到没收中小企业。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鉴于劳动力的不足,1918年10月5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非劳动者的劳动手册》法令,规定一切非劳动者必须参加一定的公益劳动,并登记在册,凭此才能迁移和获得口粮。1918年12月又公布了《劳动法典》,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劳动义务制。1920年1月20日,人民委员会又颁布了《关于普遍劳动义务制》的法令。根据这个法令,普遍的劳动动员制度具备了国家法律的形式。凡逃避义务劳动,擅离职守,故意破坏劳动工具,组织工作粗心大意等都属犯罪。
○取消自由贸易,经济关系实物化。采取战时的非常经济措施,继粮食实行专卖之后对生活必需品也禁止私人买卖,实行国内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特征,就是企图在战争的环境下运用军事的办法来解决十分困难的经济问题,并实现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一位匈牙利学者对这一政策的基本原则作了如下的概括:最大限度地扩大国家所有制和国家的直接权力;劳动力的强制分配,劳动力的“军事化”;经济活动(生产、贸易、分配)的高度集中管理;分配中的阶级原则和社会原则,平均主义占统治地位;经济生活“实物化”,废除商品和货币关系;管理社会经济主要靠国家的强制。
其三,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直是一个复杂的、有争议的问题。某些西方学者断言,战时共产主义是“推广共产主义经济制度”的“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计划,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主要途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托洛茨基及其追随者,一直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唯一可行的和长期的经济政策,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斯大林比较重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资产阶级的进攻。
其实,列宁自己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在《论粮食税》一文中,列宁在讲到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时写道:“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尽管世界上一些最强大的国家都支持我国的剥削者)这一事实不仅表明,工人和农民在谋求自身解放的斗争中能创造出什么样的英勇奇迹。这一事实也表明,当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考茨基之流说我们实行这种‘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过错时,他们实际上起了资产阶级走狗的作用。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在小农国家内实现本阶级专政的无产阶级,其正确政策是要用农民所必需的工业品去换取粮食。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适合无产阶级的任务,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取得完全胜利。”
应该说明的是,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带有探索的性质,更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这表现在“战时共产主义”这一概念并不是形成在这一政策实施之初,而是直到1921年当列宁对这一政策进行反思时,才在《“论粮食税”的几个提纲》中最初使用的,后来又在《论粮食税》中作了更加完整的论述。

新经济政策:

从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质等方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其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废止和新经济政策的逐步实行。
列宁在1921年3月8日至16日召开了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在报告中,列宁特别强调在和平环境下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在遭受战争破坏的情况下首先要发展农业,只有农业提供足够的粮食和生产资料,工业才能得到恢复和发展。为了发展农业,就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必须改变党的经济政策,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3月21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用实物税代替粮食和原料收集制》的法令。1921年5月,列宁发表了《论粮食税》一文,不仅论述了新经济政策的战略依据,而且更深、更广地阐述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对新经济政策的诸多方面加以确定,从而使新经济政策更加完备。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肯定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决定用租让制的办法,将一些有利于加速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厂矿、企业、油田、森林等,按照一定条件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用租赁制的办法,国家把一部分中小企业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经营。

其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项政策把以前的余粮全部由国家征集,改为国家以粮食税的形式征收最必需的粮食。税额在春耕前公布,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的余粮,用来交换工业品和其他物资。这一政策的实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经济上巩固了工农联盟。
○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在所有制方面,新经济政策改变了国内战争时期关于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的做法,允许私人经营企业,并且将一部分国有化了的企业退还给原企业主,由私人经营。国家还采取了租赁制等措施,将一部分企业出租给私人经营。在农业方面,国家允许并支持小农经济发展。在商业方面,国家支持和鼓励私人经营中小型商业企业。
○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工农业产品流通,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为此,列宁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管理经济,学会文明经商。 ○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列宁特别重视苏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强调“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同资本主义交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实行租让制。所谓租让制,就是国家将一些自己暂时无力恢复生产的企业,根据一定的条件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同,租让给他们经营。实行租让制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管理经验。列宁说:“租让企业在经济上对我们有很大好处。当然,它们在建设一些工人村时,将带来资本主义习气,腐蚀农民。但是应该加以注意,应该处处用自己的共产主义影响加以抵制。”
其四,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1922年,列宁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讲话,不但深入总结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然性,而且总结了新经济政策的新鲜经验,阐述了新经济政策的定义、实质、作用,明确了新经济政策的确切内容和界限。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和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并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全面支持地方的主动精神,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作斗争。”1922年11月,列宁在答复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的提问时说:“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做‘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列宁一再强调,实行新经济政策是由俄国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只有经过这种特殊的方式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然而,这种对小生产和资本主义的让步和退却应有一个限度,不能无限制地退却,越过合理的退却的限度,就会走向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