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材料一:“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材料二:“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请回答
    (1)你知道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哪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掌握的其他知识,你能简要指出胡适的新文学观吗?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秋香(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材料一:“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材料二:“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 主要考查您对

文学革命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
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学革命。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为文学的正宗,用来取代文言文。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反对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主张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陈独秀的文章,是文学革命的正式宣言书。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并非单纯的文学运动,它是以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须言之有物,不做无病呻吟。”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的全面革新和解放,使中国文学告别古典,走向现代。
胡适: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早年在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1917年回国,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论争。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去台,1962年去世。胡适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一:“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