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数学

首页
  • 解答题
    已知数列{}成等比数列,且>0.
    (1)若a2﹣a1=8,a3=m.
    ①当m=48时,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②若数列 {}是唯一的,求m的值;
    (2)若a2k+a2k﹣1+…+ak+1﹣(ak+ak﹣1+…+a1)=8,k∈N*,求a2k+1+a2k+2+…+a3k的最小值.
    本题信息:2011年江苏省期末题数学解答题难度极难 来源:吴凯忠(高中数学)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已知数列{}成等比数列,且>0.(1)若a2﹣a1=8,a3=m.①当m=48时,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②若数列 {}是唯一的,求m的值;(2)若a2k+a2k﹣1+…+ak+1﹣(ak+ak﹣...” 主要考查您对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qn-1,q≠0,n∈N*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理解:

①在已知a1和q的前提下,利用通项公式可求出等比数列中的任意一项;
②在已知等比数列中任意两项的前提下,使用可求等比数列中任何一项;
③用函数的观点看等比数列的通项,等比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可以改写为.当q>o,且q≠1时,y=qx是一个指数函数,而是一个不为0的常数与指数函数的积,因此等比数列{an}的图象是函数的图象上的一群孤立的点;
④通项公式亦可用以下方法推导出来:

将以上(n一1)个等式相乘,便可得到
 
⑤用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在an,q,a1,n中,知三求一。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中设元技巧:

已知a1,q,n,an ,Sn中的三个量,求其它两个量,是归结为解方程组问题,知三求二。
注意设元的技巧,如奇数个成等比数列,可设为:…,…(公比为q),但偶数个数成等比数列时,不能设为…,…因公比不一定为一个正数,公比为正时可如此设。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变形:
q≠1时,(a≠0,b≠0,a+b=0);

等比数列前n项和常见结论:
一个等比数列有3n项,若前n项之和为S1,中间n项之和为S2,最后n项之和为S3,当q≠-1时,S1,S2,S3为等比数列。


基本不等式:

(当且仅当a=b时取“=”号);
变式:①(当且仅当a=b时取“=”号),即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
;③;④


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1)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是利用重要不等式推导的,即,即有
(2)基本不等式又称为均值定理、均值不等式等,其中的算术平均数,的几何平均数,本定理也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3)要特别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和等号成立的条件.均值不等式中:①当a=b时取等号,即


对于两个正数x,y,若已知xy,x+y,中的某一个为定值,可求出其余各个的最值:
如:(1)当xy=P(定值),那么当x=y时,和x+y有最小值2
(2)x+y=S(定值),那么当x=y时,积xy有最大值
(3)已知x2+y2=p,则x+y有最大值为

应用基本的不等式解题时:

注意创设一个应用基本不等式的情境及使等号成立的条件,即“一正、二定、三相等”。

利用基本不等式比较实数大小:

(1)注意均值不等式的前提条件.
(2)通过加减项的方法配凑成使用均值定理的形式.
(3)注意“1”的代换.
(4)灵活变换基本不等式的形式,并注重其变形形式的运用.重要不等式的形式可以是,也可以是,还可以是等,不仅要掌握原来的形式,还要掌握它的几种变形形式以及公式的逆用等,以便应用.
(5)合理配组,反复应用均值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的几种变形公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进行求解,把得到的答案带回实际问题中检验是否合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打折、营销、增长率问题等。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如果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是,那么